童卓君,男,196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起任岳阳市教育局审计科科长。在9年的审计工作生涯中,他辛勤耕耘,上下求索,积累了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他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大胆探索审计工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法;他先忧后乐,无私奉献,娴熟的领导艺术,精湛的业务能力,高尚的人格风范,在他的身上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他是湖南省内审协会理事,湖南省教育审计学会副会长,岳阳市审计学会副会长,岳阳市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中国审计报》,《中国内审》,《湖南日报》等曾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他所领导的岳阳市教育局审计科也于1998年、2002年连续两度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审计机构”和“全国教育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童卓君以自己的热血与赤诚在审计天地里书写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丰硕的审计成果 1996年5月,童卓君从人事科调到审计科,有人猜测童卓君绝不会从“米箩”中跳到“糠箩”里。但他欣然接受了新的任命,并很快进入角色,一个月内跑遍市辖9个县(市)区、22个市直学校(教育单位)。耐心细致的工作换来的是全市全新的审计网络,9个县(市)、区教育局都设置了独立审计机构,并配备了2-3名专职审计员,市直22所学校(教育单位)全部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2名专(兼)职审计人员。接下来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也全面展开。全市教育审计工作很快就呈现出崭新的气象。2002年又一轮机构改革开始,审计网络面临极大的冲击。有些部门将审计机构合并到其他股室,有的甚至要将审计机构撤销,童卓君敏锐地意识到教育审计将面临一场阵地保卫战,他凭着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熟悉了解,对审计发展形势的透彻研究,争取市教育局党组的支持,及时召开9个县(市)、区教育局长、市直22所学校(教育单位)的一把手参加的审计工作专题会,会上市教育局局长戴新果作了题为《加强审计监督,为教育开创新天地》的报告,并以市局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机构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审计工作纳入市教育局对下属单位进行的年终目标考评中,促使各单位更加重视审计工作,关心审计人员。这轮机构改革后,审计网络不仅保住了,而且由市、县两级扩展为市、县、乡三级,乡镇联校也有了专门的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进一步消除了审计盲点。同时,童卓君又继续在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理论研讨上下功夫,他始终认为,制度规范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依据上级精神,他主持全面修订了《岳阳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岳阳市教育单位基本建设审计规范》等20多项规章制度,并专门就制度的修订在全市教育系统专(兼)职审计员年会上作辅导报告,扫清了制度执行前的模糊观念。他还加强业务自身的学习,大兴学习研讨之风。南京审计学院专修班和首都师大硕士研讨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审计专用书成了他床头案桌的必备用书,日记、笔记磨练着他的笔头,审计报刊杂志的剪辑本占了书柜的一角。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童卓君深以为然。近年来,他个人撰写的《教育系统开展管理审计的思考》、《世纪之交一发展教育审计的思考》等6篇论文不仅获得了省审计厅、省教育厅的优秀论文奖,还在《中国审计报》、《中国内审》、《湖南审计》上发表。在他的组织影响之下,岳阳市的教育审计人员兴起了审计理论学习研讨的热潮,迄今为止,全市审计人员优秀论文集已编印了4册,收录优秀论文236篇。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凌烟教授为论文集题写了书名,市审计局局长、教育局局长分别作序,省审计厅、省教育厅领导给出的评价是“理论水平高,系统性强”,有些编织成为全省教育审计系统审计人员学习培训的辅导资料。 有为才会有位。童卓君任审计科科长九年来,岳阳教育内审较好地实现了财务收支审计由纠错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经济责任审计由先离后审到先审后离的转变;基本建设审计由事后型向全程型的转变;企业效益审计实现了论证型向促效型的转变。九年来,仅基本建设审计直接核减金额就达1800多万元,等于新建了一所现代化学校。在厂矿学校剥离,高、中等院校合并过程中,童卓君率领他的同事们查验资产,清理往来,监督移交,短的半个月,长的两三个月,一所所学校的固定资产、往来帐目在他们的审计中条分缕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近3年中,有26所部门或企业学校被剥离接管,岳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罗碧升明确批示“资产负债以教育局审计科的审计报告为准”。整个剥离工作涉及资产3亿多元,由于审计工作规范,结论公正,学校原主管部门对审计报告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移交工作十分顺利,既树立了教育审计的形象,也树立了教育的形象。同时,审计科积极开展对教育费附加、危房改造经费、师训经费、仪电经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往来帐目清理等多项审计调查,保证了教育经费的正常投入和运转,为市政府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近几年来,审计科完成经济责任审计29项,查出有问题的领导干部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前移,为教育局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把住了用人关,同时使离任者清清楚楚,接任者明明白白,教师职工的疑虑消释,工作积极性高涨。2001年4月,在全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会议上,童卓君作为市直机关的唯一代表作了典型经验介绍。三年来,审计科对市直各学校校办企业普遍进行了两轮审计,对经营管理不善、无发展前途的校办企业,审计建议予以关闭。关闭过程中,审计科自始至终参与处理遗留问题,帮助收回应收款,处理库存产品,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另一方面又对有行业优势、发展前景可观的企业,审计提出建设性整改意见和建议,先后使12家工厂起死回生,步入省、市勤工俭学的先进行列。在2000年全省教育审计工作大会上,童卓君总结的“审计工作有为才会有位”、“审计工作应注意改善三个环境”、“新世纪审计工作应抓住四个转变”、“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审计层面”等思路,被省审计厅、教育厅誉为教育审计的“岳阳模式”,向全省推广。 二、科学的人才观念 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人,童卓君意识到人才的重要,在“人”字上做足了文章。“把审计做好,先把队伍做强”成了他的口头禅,他千方百计为人才的引进提供方便,为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 童卓君对于人才有着异乎寻常的挚爱。几年前,科里借调了一位财大毕业的高材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童卓君认为他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能独当一面。但因编制紧张,一时难以调入,这位同志有些心灰意冷,想南下打工。童卓君五次登门劝说,同时多次亲自跑编委、人事局,最终解决了他的调入问题,并介绍其入党,向组织推荐后得到了提拔。1996年童卓君到市直中学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发现该校总务处干事李老师基本建设情况熟、业务精,是一个好苗子,马上向校领导提出借用。在借用过程中,童卓君注意细心观察、指导、培养,加之李老师工作严谨、谦虚好学、积极上进,敢于坚持原则,在审计工作中迅速崭露头角。2000年李老师被省教育厅抽调为全省教育内审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2001年被任命为市直中学副校长。 童卓君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探讨提高审计队伍群体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在童卓君的心里,全市教育审计的119名专职审计人员和科室里的4名同志,有着同样的份量。无论是边远山区乡镇联校的,还是科室身边、市直教育单位的,无论是县(市)、区教育局审计股室的,还是普通学校的,童卓君只有一个理念――他们都是岳阳教育审计的建功立业者,都是岳阳教育的默默奉献人,他们将撑起岳阳教育审计的蓝天,他们将展示岳阳审计的形象,他为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而鼓吹,更为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而奔走。 从2001年开始,他在总结以往人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级培训模式,即新上岗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重在人员的资格认定;在岗人员的进修培训,重在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岗人员的研讨培训,重在人员的理论素养的提升。三级培训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有梯度,有层次,人员培训的目的更加明确,效果也更加明显。1996年以来,审计科共举办了21期各种形式的审计培训班,每期长的半个月,培训了1000多人次,涵盖了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单位所有专兼职审计人员。通过这一轮轮的学习培训,现任审计员的素质大为提高,对《审计法》、《税法》和新的《会计法》及其准则熟稔于胸,依法理财的观念深植于心,计算机操作技能均达到一级以上水平,全市119名专职审计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上岗证书,有两位审计员还获得国家造价师资格。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童卓君特别重视理论探讨工作,不仅每年要发起本市教育系统审计理论研讨活动,还要作为片组长负责组织长沙、湘潭等市参加的教育审计研讨片组活动。他强调人人参与,并将研讨活动贯穿在实际工作中。童卓君将论文研讨的过程作为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由于童卓君的持续努力,造就了岳阳教育审计这个团结、有为的集体。2001年、2002年、2003年在岳阳市人民政府内审工作评比表彰中,市教育局审计科及下辖9县(市)、区教育局审计股共10个单位,总有8、9个单位被评为内审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占总表彰人数的30%以上。岳阳教育审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岳阳的教育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高尚的审计人格 在童卓君的心中,审计高于一切。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是童卓君的人生信条。他在工作、生活中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人。面对市直22所学校(教育单位)、27个校办企业的审计工作和9个县(市)、区教育审计的指导工作,童卓君丝毫不敢懈怠,总是以更投入的姿态、更出色的工作来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一次,妻子急病住院抢救,他急匆匆地去探视了一会,便将一切留给了年迈的母亲,自己又赶赴审计现场。当他面带倦意满意地干完工作再次赶到医院时,妻子的怨气和母亲的责骂浇淋头上,但母亲和妻子望着他消瘦的面容、微驼的身骨,不禁心头发酸,怨气冰释,他们又何尝不知道工作第一、大局为重的道理呢!善解人意的妻子深知丈夫与工作割舍不开的情结,为了不耽误工作,第二天就硬是要他离开医院。这种不计小家为大家,事事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事例,只要与他一起共事的人,随时都会感受得到。他始终认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多年来,童卓君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还经常加晚班,平均每月工作在28天以上。童卓君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极大地鼓舞了科室人员的工作干劲,他们每年完成的审计项目都在三十个以上。“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五年的工作任务”,市审计局一位领导如此评价;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在会上提出要以审计科为榜样,大力改变机关工作作风。 审计工作有着极强的政策性,不仅直接涉及金钱,而且关涉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政治前途。每临审计,总是有不少的人找童卓君拉关系,套近乎,基建老板登门送礼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童卓君“常到河边走,硬是不湿鞋”,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耐心劝说、严词拒绝,几年来,拒收礼金上万元,熟悉他的人再也不敢去送礼了,以免自己难堪。市审计局对他们的基建审计十分放心,2002、2003两年抽审,工程造价的审计误差都在1%以内。 教育系统线长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开支项目庞杂,因而教育的审计监督显得尤其重要。童卓君提出在审计监督中,要坚持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严、细、准”,即严格依法依规按程序审计;认真、细致、扎实地开展审计工作;准确运用法律法规,进行客观的评价、定性。他认为审计只能是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否则就是失职。由于工作严谨,九年来审计工作没有引发一起行政诉讼。2003年,全省教育内审质量检查评比,岳阳市教育局审计科荣获第一名,也成为省教育厅审计处、岳阳市审计局唯一推介的学习“样板”单位。三年中,科室有15人次被评为国家、省、市个人先进,平均每人近4次,童卓君却仅有一次,而且还是科室人员联名推荐,领导硬行指定的。2000年、2001年省有关部门组织审计骨干赴国外考察,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也同意了,童卓君考虑到审计科人手少、工作任务重、经费开支大,最终还是放弃了。2002年市教育局科室负责人轮岗调整,不少同志都调换了岗位,但童卓君同志仍然留在已干了6年的审计岗位上,带领科室一班人扎在审计工作中。这一年,审计科再次荣获国家教育部先进集体称号。他个人被国家审计署、中国内审协会评为全国内审工作先进个人,局党组报市政府给他记了二等功,并给他颁发重奖1000元,当拿到这份特别的奖金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给“母亲”一个惊喜,当天他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党费交给了自己无限热爱的党。“只求奉献,不讲索取”在童卓君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也正是他人性美的高度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