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与管理措施探讨(孙秀丽)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与管理措施探讨

孙秀丽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资源投入的重要领域,科研经费增幅迅速,近年的平均增幅超过20%,至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597.30亿元。高校如何结合自己本身的管理特点和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管好用好如此巨量的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适用效益,成为现阶段高校快速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关键点。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校科研经费总投入总量逐年增加

    国家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6年以来,保持23.59%的平均年增幅,2010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已经突破7000亿元,位居全球第3位。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基本保持超过15%的年幅度,2010年总量达到597.30亿元。高等学校经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在“十五”期间基本保持在10%上下,近几年连续缓慢下降,基本保持在8%8.5%之间,2010年为8.5 %,略高于上年的8.1%

2006-2010全国及高校科技经费

1                                                       单位:亿元          

年度

全国科技经费投入

高校科技经费投入

占全国投入比

总量

增幅

经费总量

增幅

2006

3003.10

22.57%

276.80

14.20%

9.22%

2007

3710.20

23.55%

314.70

13.70%

8.48%

2008

4616.00

24.41%

390.20

24.00%

8.45%

2009

5802.10

25.70%

468.20

19.99%

8.07%

2010

7062.60

21.72%

597.30

27.57%

8.46%

 

(二)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分布相对稳定

高校科技经费来源广泛,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入、国外及其他机构投入等。从经费投入的总量来看,政府投入始终占比较大,占整个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55%左右,且比较平稳,企业投入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国外和其他投入则呈现出下降趋势。

 

 

2006-2009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分布表

 2                                            单位:亿元

年度

经费总量

经费组成

政府投资

占比%

企业投资

占比

其他投资

占比

2006

276.80

151.50

54.73

101.20

36.56

24.10

8.7

2007

314.70

177.70

56.47

110.30

35.05

26.70

8.48

2008

390.20

225.50

57.79

134.90

34.57

29.80

7.64

2009

468.20

262.20

56.00

171.70

36.67

34.30

7.33

 

    (三)国家层面政出多门,缺乏有效成本核算方法

    国家政策层面,仍然存在政出多门、缺乏有效成本核算方法的现状。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广泛,项目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不同性质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项目主管部门大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提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但是,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其经费的适用范围、管理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高校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教育部、财政部及科技部还没有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和资金核算问题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宏观指导性较强的管理办法,对科研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审批程序等进行规范。已有的管理办法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类别项目的客观需求,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没有充分考虑项目的差异性,也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成本。

    (四)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不到位

    学校管理层面,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主动性不强和管理不到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国家科研项目多头管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基金项目、国防科研项目、横向委托项目林林总总,基础科研、公益性项目、民口军口重大科技项目名目众多,对经费使用和管理要求的差异性长期存在。高校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难以对科研经费实行全成本核算,针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类型科研经费、具有可操作性的劳务费用、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的相应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操作细节一直在探索、制定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相应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仍有待细化,不同性质科研经费使用的原则、范围和界限仍需要进一步明确。

    其次,由于科研经费配置的特殊性,预算的批准权和资金分配权在项目主管部门,资金的使用权在项目组,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虽然处于中间关键环节,但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校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成本,高校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责权不对等的事实长前存在,影响了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学校职能管理部门普遍存在对项目申报、审批、结题等环节比较重视,对项目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不够重视;另外,由于学校、院(系)和项目组不同的利益趋向,学校内部协同机制不完善,校内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各部门间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不利于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自我纠错和完善。

    (五)项目管理层面,高素质的科研经费管理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且存在认知误区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种类繁多,百万量级甚至千万量级的大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经费逐年快速增长,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力量不足,院(系)、课题组层面规范的专职科研经费管理队伍和辅助队伍体系不完备,致使科研经费管理水平难以提高。另外,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在对科研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缺乏应有的法规意识,在资金的支配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六)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不规范行为

    1.预算执行不严格,资金使用进度缓慢。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随意,一直以预估模式存在,长期存在不经批准变更预算、随意调整预算结构,改变资金使用方向,在执行中减少设备、材料、燃料动力、测试加工等直接成本,增加管理、招待、差旅等间接支出的现象,不经批准变更设备购置计划,超预算购置设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不能按时完成预算,资金使用进度缓慢更是成为普遍现象。

    2.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科研经费使用中仍然存在超标准支出出国经费、劳务费、评审费以及超比例提取管理费的现象;超出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在科研业务费中列支招待费、私车加油费、私车维修费、礼品费、办公家具购置费、营业税及附加、住宅通讯费、博士生培养费、打印、邮寄、网络通讯、物业管理、答辩费等和项目无关的支出内容。

    3.审批不严格,支付凭证证明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的外转过程中审批不严格,超预算拨款、向无预算单位拨款,向利益关联单位转款的情况在各种检查和审计中时有发现。原始凭证要素不全,证据力不足,测试费用缺少测试清单、测试结果等具有证明力的材料,场租赁费无租赁合同,部分发票要素不全,没有付款单位以及数量单价、住宿费发票无住宿日期和住宿天数、大宗办公用品发票没有清单、会议费无会议通知和内容等。

    4.科研资产管理松散,造成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购置设备入账不及时,科研项目接受捐赠设备不入账,自制设备入账标准不明确操作不规范,对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管理标准不明确等,造成资产流失。

    5.结题不结账,造成损失浪费。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结余资金用于项目之外,或长期闲置,造成损失浪费。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探讨

    (一)健全校内科研经费管理组织机制

    首先,建立学校层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同时建立科研经费协同管理机制,高校的科研、财务、设备、审计等部门协同解决学校科研经费日常管理以及审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沟通和报告制度。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等职能部门按时段汇总外部审计、检查的相关信息,分析总结检查和审计结果,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定期向学校科研管理领导机构汇报,纠正错弊,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

    首先是建立健全科研管理的制度体系,由其要完善文科项目以及横向经费管理办法,对横向课题和文科经费的过程管理、支出内容、变更审批等进行规范。按分类管理办法对不同来源和性质的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开支内容进行界定,细化分类制度,明确操作规程,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科研试制设备的核算与管理制度,明确经费支出中试制设备在材料费和设备购置费的划分标准,入账归类方法。

    (三)建立科研预决算管理与调整审批(核)机制

    建立预算预审制,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执行力,同时高校内部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制定科研预算管理与调整审批制度,明确校内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以及项目组、学院、学校职能部门在预算调整中的权限;形成并完善院系、科研、财务三级预算审核的规范流程,对间接费用的统筹使用,高校要建立兼顾学校成本投入、项目人员绩效奖励等科学详细的管理办法。

    (四)严格审批程序,试行补偿办法

    高校内部实行责任制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外协经费的合同审核,实验室与设备处加强设备购置计划审核,财务处加强预算执行、支出内容及大额资金使用的审批。对评审费、咨询费等国家规定标准明显偏低,科研项目执行容易超标准的支出项目,学校应加强审核并建立专项补偿基金,适当进行差额资助,杜绝违规操作行为。

    (五)实行课题负责人承诺制,加强外协合同的管理

    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责任承诺制,课题负责作为课题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外协外包、经费外转、大额支付等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进行承诺,明确法律责任,同时对外协合同实行标准化管理,明确外协/外包任务、验收指标,外拨经费额度、知识产权归属等,通过标准化合同规范外包行为。

    (六)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学校质量建设体系

    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学校科研管理质量建设体系;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提升科研项目经济活动管理质量;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建设,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研究制定质量保障环节和质量标准,确保科研项目执行质量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七)加强专职科研秘书团队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专职科研秘书队伍,配合项目负责人实施预算编制和调整、经费报销、决算编写、结题验收、文档管理等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学校科研和财务部门定期对科研秘书进行培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八)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重点、重大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科研、财务、设备和审计部门对项目预算编制提供指导服务,定期对重大专项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过程整改;协助项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通过过程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审计处)

 
  Copyright © 2007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 
   京ICP备20240442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1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4008
Email:Ceesupport@cee.ust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