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考核,对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财务情况的合法性、管理活动的效益性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给予充分、客观的评价,能够促使学校弥补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健全高校监督机制,推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审计结果也为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考察、选拔、任用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在对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方面。由于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在没有具体的定量指标约束时,评价结果过于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随意性较大, 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出现责任定性模糊、评价“放之四海皆准”、报告千篇一律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校,不同部门的实际管理情况差别很大,如果制定统一的定量评价指标对不同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又有失偏颇,不够科学。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评价内容指标化、评价结果数量化”为出发点,基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的系统化和定量化,用规范程序和数学模型对审计过程加以约束,有利于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该模型提供了灵活的参数调整和属性扩充,可以满足不同高校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高了模型的实用价值。
2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析
2.1审计对象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院、系、部、处的主要领导人。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所不同的是他们在财务方面责任相对较少,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财经法纪方面的责任相对较多。其评价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
2.2审计内容
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⑴任期内资产状况审计。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材料和图书等。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购买的合法合规性、资产保管的完整性、资产使用的有效性等。
⑵任期内预算执行状况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制定的合法合规性、预算制定的准确性、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预算支出产生的效益等。
(3)任期内绩效状况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创收和主要经费支出,如自筹经费的合法合规性、自筹经费的收入分配情况、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益性、部门经济效益、资金积累等。
(4)任期内内部控制状况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内控制度制定的合法合规性、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5)任期内违规违纪情况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评价部门经济行为的真实、完整、合法合规性及部门领导干部个人在责任期内是否存在违法违纪现象等。
3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
本文首先分析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主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量化的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对模型中指标权重的分配和各类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1 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模型主要是通过构建定量和定性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所占权重,然后建立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最终得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总分。考虑到各学校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不同,其用以审计的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也可能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审计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分配如表1所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