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绩效审计评估体系设计思路
高校绩效审计是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三方面评价高校运营状况,因此,在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估体系指标方面,以高校教学评估体系为基础,对现有评估指标从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形成符合高校绩效审计评估特色的评价体系,使评估指标既能体现高校运营特色,又能确保指标符合高校绩效审计特点,具体分类如下:
1.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查与评价组织经营活动中资源的取得、使用及管理是否节约及合理,协助管理层改善管理,节约资源,增加组织价值。高校经济性审计关注的重点是投入和整个过程的成本,即在所处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的购置、维持和应用是否经济。从事活动的方式是否代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最经济、最合理的使用。具体到我国高校经济性审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资金的取得和使用是否节约;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恰当;房屋、设备、图书等物力资源的取得、使用和管理是否合理,是否遵循有关法律、法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否建立了健全的管理控制系统,财务制度的建立,高校管理层提供的有关经济性方面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2.效率性指标
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率性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组织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经营活动效率。高校效率审计指标的作用是衡量学校资源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通过对其资源配置、管理和使用的综合分析,对学校内部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所进行的评价与监督。高校效率性审计关注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即为取得同样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效率就越高。
3.效果性指标
效果性是指组织从事经营活动时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主要关注的是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效果性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审查与评价组织经营活动既定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协助组织管理层改善经营水平,提高经营活动的效果。效果性指标以“结果的改善”为基础,主要针对现状的改善及改变的幅度进行比较,得出高校在提供服务和改善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对高校自身发展是否具有明显效果。简单的说,高校的成果是“学生”,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越好,就能说明效果越好,高校的效果性指标就说明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高校的效果性指标不仅包括高校所拥有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环境、学生的类别和数量、办学条件、毕业率和毕业生就业率,还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获奖率,科研投入和长处,获得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社会满意度,在全国高校中的知名度等方面。在进行评价时,要总结出造成这些结果的影响因素,尤其要重视负面影响,才能查出高校管理的漏洞之所在,才能更准确地帮助高校管理部门确定改进措施。
四、基于教学评估视角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教学评估体系、高校业务活动特点及现有文献关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划分为经济型指标、效果性指标、效益性指标三部分。并以此为出发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分解成一个有序递阶层次的多指标结构,即整个体系具有多项指标,大指标之下有小指标,而且可以具有多层次的类似结构。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评价审计对象的履职绩效是整个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总指标),对其履行职责的综合描述和整体反映作为准则层(一级指标),按照其实现职责目标的具体活动设定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要素层(二级指标),要素层再相应设置为更细化、更直观的具体指标层(三级指标),反映审计对象针对履职目标所作出的现实努力,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择主要涉及财务,高校教科研活动、高校行政管理、高校后勤保障等方面。为了更整体地反映高校绩效审计特征,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时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系统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框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目前的审计实务,构建评价指标的要素层和指标层,初步建立了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指标,指标层的具体指标选取难度更大,需要更为科学、谨慎。应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工作目标,设计能够合理描述或量化其履职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评价指标,指标可选取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集。可以运用专家问卷调查法,让专家对所选指标集中各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打分,最终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指标构成具体如图1。

(二)运用多层次灰色模糊评判法界定指标取值
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多样性特征,决定其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特别是指标体系中许多定性指标难以统一量化,而评价结果却要求能够全面反映高校绩效的真实水平,如果评价中仅以优、良、中、差4个等级度量指标因素,将产生较大的结果误差。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集合模糊层次分析法、灰评估和模糊综合评判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可以总体上考虑专家评判信息的不完全性(灰性),利用灰色评估理论得到灰色统计量,构造出模糊隶属度矩阵后,采用模糊算法计算出要评价对象的等级,具体设计如下:
1.确定绩效审计评价因素集合和评语集合
高校绩效审计评价因素集合A={X,Y,Z},其中X,Y,Z分别为3个因素子集,并将子集中的每个因素Xij,Yij,Zij,(i=1,2,3)(j=1,2,3)优劣程度划分为为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等级,即形成评语集。假设评语集4个等级中各等级的分值标准分别为4,3,2,1分。评价过程中,当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时,相应的评分为3.5,2.5,1.5分。
2.界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的权重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优劣,是高校绩效审计评价的关键所在。为了使评价指标的权重更为科学、合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表2)。假设专家组有5位专家,则其各自的自我评价值为Gt(t=1,2,3,4,5),且Gt=at,bt,ct,dt,et,(t=1,2,3,4,5),其中at,bt,ct,dt,et分别代表第t位专家的知名度、职称、学历、判断依据、熟悉程度、自信度。第t位专家的可信度
,专家可信度向量则为W=(W1,W2,W3,W4,W5)。

由每位专家对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图1)进行标度每项指标的重要性,并进行两两比较,形成每位专家对各层级指标的判断矩阵。以待评价的总目标为准则对图1的指标体系进行两两比较,进而分别得到第t位专家(t=1,2,3,4,5)对2个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根据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根据指标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特点,将据此求出第t位专家确定的各级指标的单排序权值以及相应的一致性指标函数,为5位评价专家的群体权重矩阵,据此进行一致性检验,直至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为止。根据检验结果,计算各层级指标权重,并进行复制评价,形成第t专家评价矩阵。
对于定性指标评价,采用灰色模糊评级法,将指标表示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与之对应的灰数白化函数为:第1灰类优(e=1),设定灰数
1∈[4,∞],白化函数为f1;第2灰类良(e=2),设定灰数
2∈[0,3,6],白化函数为f2;第3灰类中(e=3 ),设定灰数
3∈[0,2,4],白化函数为f3;第4灰类差(e=4 ),设定灰数
4∈[0,1,2],白化函数为f4;同时可根据专家打分意见对拟评价对象评价指标确定对应系数并量化。评价体系的原始数据源于审计人员围绕绩效审计所获取的相关数据,经过评价目标设定、评价目标分解、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方法确定等步骤完成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最终得到绩效评价信息,并把它作为评判高校绩效管理水平的依据。
五、结束语
基于教学评估体系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体现在:一是解决了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问题;二是使审计部门可以围绕高校核心业务为中心,科学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充分体现审计经济评价职能。由于高校业务复杂性和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因此,评价体系从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3个角度运用多层次分析法进行设计,不仅使复杂的评价指标有据可循,而且便于全面反映高校评价内容。此外,本文采用专家群意见界定各项指标权重,依据灰色理论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方法,有利于提高指标效度和信度,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