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审计实现路径探讨 温宇迪 吕先锫 卢博 钱棣 郭蓉 曾瀚阅 近年,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办学效益、规避决策风险、强化管理成为领导层日益关注的重点。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反腐、改革、法制和发展的主题下扮演更加出色的职能角色,更充分全面地参与高校治理,提升高等院校的核心发展竞争力,对管理审计的探索意义显而易见。本文从高校运行管理实际出发,基于管理审计的内涵,对高校管理审计的发展动因、研究现状加以分析,提出推动高校管理审计工作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对高校深入开展管理审计有所借鉴。 一、明确管理审计的内涵 管理审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管理学家罗斯所著的《管理审计》一书中,随后,管理审计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但不同学者对其理解各有不同,因而在理论上对管理审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经学习借鉴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做法,笔者认为,可从三个层面理解管理审计的内涵: 第一层面:管理审计是对各项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一层面的审计工作关注对业务层面的缺陷进行审查,并在审计结论中提出管理上的改进建议。 第二层面:管理审计是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的检查、分析、评价,这一层面的审计工作是立足于管理,为管理而进行的审计。 第三层面: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一层面的审计是将管理部门、管理活动作为直接的审计对象,进行独立的审查评价,是对管理的审计。 随着服务于管理意识的不断加深,上述不同层面管理审计的内涵呈现出递进关系,第一层面的管理审计是最为初级的,为管理而进行的审计处于中间层级,对管理的审计为最高层级。 二、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动因分析 1.基于受托管理责任的理论驱动。审计产生的基础是受托责任,对受托责任的界定不只局限于财务责任,还包含承担的管理责任,审查和评价受托管理责任是内部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在高校的治理中,存在校级领导班子和校内中层领导干部两级受托关系,对两级受托管理责任的监督和评价成为管理审计在高校开展的理论基础。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成为内部审计的现实课题,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审计人员应积极引入先进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 3.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部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服务组织发展,以监督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宗旨,因而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高校管理审计现状 1.理论研究层面。管理审计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国外学者从管理审计的概念、发展推动力、内容框架、制约因素、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我国学者对管理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研究大多围绕着实施管理审计的必要性、构建管理审计理论框架等展开,其中有关高校管理审计的探讨也多停留在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及面临的困难等方面,从实践角度出发,探索推动高校管理审计工作的可行性对策研究较少。 2.实践探索层面。现阶段我国高校对管理审计的实践,多处于前文所述的第一层面的管理审计,即在出具审计结论环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但是为管理而进行的审计或对管理的审计等较高层面的管理审计实践较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当前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如与管理审计相关的法律规章不够健全、高校内部管理尚待完善、审计人员的素质有限等等均制约了高校管理审计工作向更高层级发展。 四、推进高校管理审计路径探讨 (一)明确高校管理审计的目标 管理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审计人员通过开展管理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对某一审计主体而言,管理审计目标可细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管理审计总体目标是进行所有管理审计活动所必须达到的目标,管理审计具体目标是对某一管理事项或某一业务活动开展管理审计确定的目标。 对于高校管理审计工作,其总体目标是帮助学校领导有效地履行职责。而管理审计具体目标的确定则会受到受托责任、运营管理、审计职能和职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呈现出不同层级的管理审计活动,对管理审计总体目标的贡献也是大小不一。笔者认为,为充分发挥管理审计促进领导科学决策、推动学校规范管理、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职能,内审部门应立足于高校实际,积极探索管理审计向更高层级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拓宽高校管理审计的范围 高校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学校各层次的业务活动及管理过程中,进而对学校的管理控制予以评价,因此,高校管理审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重大经济支出项目、管理相对薄弱的领域、管理较为困难的业务部门、学校创收较多的业务等方面。 笔者认为,为更好地实现管理审计的目标,高校应进一步拓宽管理审计范围,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管理审计范围不再局限于对业务活动的审计,可进一步向管理控制层面的审计延伸,即实现从初级层面的管理审计向更高层级的管理审计发展;从横向来开,可将审计范围从学校内部拓宽至学校外部,如通过对同行业内其他单位的管理审计经验加以研究分析,或对其他高校的审计成果进行再次利用,寻找本单位管理审计工作的切人点,以更好地发挥内部管理审计的效能。 (三)创新高校管理审计工作路径 由前述可知,目前高校内部普遍开展的是基于业务活动的初级管理审计,对管理行为的分析多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基于管理审计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对高校管理审计工作加以探索: 一是立足于管理,开展业务层面管理审计。即将管理审计的理念融入到整体审计工作中,对已完成的传统审计工作成果进行有效利用,积极发挥内部审计咨询与服务的职能。如对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在科研项目或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梳理分析,出具综合的管理审计报告,以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是以管理为对象,开展专项管理审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潜在风险较大的业务活动或者重要业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提供管理咨询。如针对基建部门、后勤实体、校办产业或学院(中心)创收项目等重点领域,通过审查其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的建设及执行情况,从完善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寻找薄弱环节和失控点,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活动。内部审计作为学校的免疫系统,应充分发挥审计预警的作用,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并控制运营管理风险。笔者所在单位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部署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梳理识别高校在运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环节,通过对主要的风险点、风险的具体表现、判断依据、风险等级进行分析描述,出具风险分析报告,供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在排查风险时借鉴和参考。 (四)推动高校管理审计成果转化 审计成果转化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从狭义上说,审计成果转化是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所作的审计决定、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执行、落实和整改过程。从广义上说,审计成果转化不再局限于就问题改问题,还包含被审计单位对同类问题的举一反三,以及其他单位就被审计单位查出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提前预防。 高校管理审计最终目的在于完善管理、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帮助学校领导更好地完成其受托责任。因此,审计工作应立足于审,着眼于帮,通过将审计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完善制度,推动其他单位对同类问题进行体检,切实将审计成果转化成制度、固化为机制。 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管理审计在高校治理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日益受到审计业界的关注。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内部管理审计,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做更深入的研究,还要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更多的探索,广大审计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积极思考开展管理审计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推动高校管理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