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服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今年是我国教育内部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也是北京大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20周年。20年来,北京大学的内部审计工作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北京大学的事业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1999年北京大学全面落实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以来,内部审计工作在教育部财务司的领导下,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审计"三个服务"的要求,紧密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个中心,并着眼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深入探索大学内部审计的行业规律,把握大学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学校防范风险和增加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主要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紧密围绕一个中心,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

    北京大学自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以来,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内部的审计制度和工作都是围绕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进行。毫无疑问,建设一流的大学不仅要实现一流的教学、科研,还要有一流的学校管理。对此,学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校长许智宏院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把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有效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衡量实现一流大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建立一流的内部审计机制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基础,但要实现审计工作的最佳效果,还有赖于我们能否把国际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与当前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把"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项目标,树立三个标准,搞好四项建设"作为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定位和发展战略。

    "围绕一个中心"是指,紧密围绕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个中心。

    "突出两个目标"是指,在内部审计的各种目标中,突出强调防范风险和创造效益两个主导目标,并以此引导整个审计工作。

    "树立三种标准"是指,把"质量、效率、效果"作为衡量和指导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

    "搞好四项建设"是指,在加强内部审计建设过程中,特别抓好"人法技环"四项建设,即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内部审计法规规范建设、内部审计业务技术建设、内部审计环境建设。

    二、强化目标的导向作用,以"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导目标

    审计目标在战略中起着基础作用,他决定着整个审计工作的导向,是引导整个审计过程的关键。为此,我们把"准确定位目标,目标引导过程"作为工作指针之一。1999年学校机构改革后,学校审计部门也进行了内部业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走经常化、全面化、制度化的审计之路,使内部审计逐步从查错防弊型向风险防范型、价值增加型、管理促进型转变。2001年我们提出了"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促进管理、提供信息"的工作目标。此后,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审计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觉得,与"防范风险、创造效益"相比,"促进管理、提供信息"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我们把主导目标定位在"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上来,并以此引导此后的整个审计工作。我们觉得这既是整体审计工作的目标,又是具体每一个审计项目的目标。这两个目标,引导我们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把有限审计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近年来,我们不断借鉴国际内部审计的先进理念,探索其在我国目前的实现途径,努力使内部审计从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具体体现在:在审计目的上,从合规性审计向合规性审计与增值性审计并重转变;在审计内容上,从财务审计为主向业务审计、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在审计方式上,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审计为主转变;在审计方法上,从财务入手审计向业务入手审计转变。

    为实现好这一转变,我们从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向、结构及其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控制的关系上关注资源配置的新方向、新变化,从而确定审计的领域、方向、重点。把风险高、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作为审计的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学校防范风险和创造效益的作用。我们把财政审计、企业审计、工程审计作为三大重点领域;把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强化经济责任制、完善内部管理控制的重点方法。

    --在财政审计方面,我们坚持日常运行经费和重点专项工程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及大额资金支出月度审计审签。

    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针对此项业务长期持续开展而且学校资金量大、二级单位较多、业务复杂等特点,把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确定几个重点方面,做深做透,既提高效率又提高效果,促进了学校预算管理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对二级预算单位,我们把对其延伸审计与其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与力度。

    在大额资金支出月度审计审签中,严格执行教育部财务司 "银行对账单双签制"的有关规定,坚持按照我校《银行存款审计审签规范》开展工作,每月对于10万元大额资金支出严格执行审计程序,特别是对非经常性业务开支重点审核。一些重点大额支出进行了事前审计。通过这些工作,规范了大额资金的支出程序,完善了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确保了资金安全。

    --在工程审计方面,我们在深入开展竣工结算审计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工程全过程审计。

    近年来,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资源中投入最大的就是基建项目,未来三五年内,学校还计划完成4050亿的基建投资。

    在过去几年,我们坚持对1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进行竣工结算审计,把审减工程造价与规范工程管理相结合,不断推动工程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表现在:1、送审结算价逐渐降低。200412月送审的31个工程项目,其中45%的项目结算价低于或等于中标价,31项总的结算价低于中标价3%。(2)审计二次审减率不断降低。2004年校本部结审项目中,亿元级以上工程审减率为1%;亿元级以下工程审减率下降到1.86%,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约束作用。

    但限于事后审计的局限,无法对很多建设前期和过程中确定下来的对造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审计和控制,因此,学校又制定发布了《北京大学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办法》,要求对概算造价在1000万以上的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在建设工程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全过程介入,审核把关。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不是结算审计的过程化,而是采取事前审计方式,发挥内部审计的事前控制作用,保证了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在企业审计方面,我们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企业审计的力度。凡是涉及企业和学校资产、权益关系的事项,都要经过内部审计部门审定;过去由企业或有关管理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做出的审计、评估、咨询结果,都要由内部审计部门复核、把关;在此之后需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的事项都要有审计部门委托,并加强业务监管;对于改制后的企业,还要依法加强对企业的年度审计和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加强监管,防止企业财务或经营风险波及学校。我们去年的一个企业审计项目,涉及校企之间的资产、权益转让,通过审计减少学校支出1亿多元。

    2年,通过二级单位审计,收回其截留收入、帐外收入;通过产业审计,核定、确认校企之间权益关系,维护学校应得的利益;通过工程审计,核定工程造价,减少学校不必要的支出,为学校直接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就达2亿多元,效益十分显著。

    近年来,通过财政审计、企业审计为学校防范资金安全风险、资产流失风险、违规风险数千万元,通过审计完善了内部控制机制,杜绝了风险隐患。经过内部审计的项目在国家审计时都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三、强化标准的约束作用,以"质量、效率、效果"作为衡量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

    1999年,借助学校机构改革的契机,学校审计部门也进行了业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宗旨是"明确审计目的,转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质量、效率、效果"

    在改革中,制定并执行了下列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一人为主审计、审计项目定期、审计工作定量"的业务组织制度来保证效率;

    --通过建立"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底稿规范"的业务操作制度来保证质量;

    --通过建立"审计结果双向征求意见制度、审计意见回复制度、审计整改情况检查制度"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来保证效果。我们以执行这三种制度的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建立了"审计质量评价、审计效率评价、审计效果评价"的业务评价制度。这些措施成为5年来学校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完善的起点,在这个基础上,内部审计工作在质量、效率、效果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体现在:

    (一)在审计质量方面

    我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是"查得出问题、抓得出效益、经得起检验"

    1999年以来,审计部门始终把质量问题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不管业务多么繁忙,不断提高质量始终没有松懈。审计部门通过"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文书"来提高质量;通过建立"主审责任制、二级复核制"来提高质量;通过改进审计技术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来提高质量。通过这些努力,审计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切切实实起到了为学校防范风险和创造效益的作用。

    (二)在审计效率方面

    如何让管理者第一时间得到审计结果,并通过审计效率的提高促进整个管理工作的提高,始终是审计部门思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审计部门通过改革业务组织方式来提高审计效率;通过"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来提高效率;通过改进审计技术方法来提高效率;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来提高效率。

    在审计过程中,该深则深,该简则简,全面控制审计过程,杜绝审计过程中的时间损耗,不断提高审计效率,第一时间满足了管理的需要。

    (三)在审计效果方面

    审计效果是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结果沟通、审计结果落实的综合反映。

    除了前述的质量、效率外,审计部门还通过审计报告双向征求意见制度来实现审计结果的良好沟通;通过审计意见回复制度、审计整改情况检查制度来实现审计结果的落实。这些措施,使得审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内部审计建设,特别是"人法技环"四项建设

    (一)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适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部审计队伍是我们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目标,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以"三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为骨干的审计队伍初步形成,8人次拥有上述"三师"资格。校本部8名审计人员中,有4人拥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除上述"三师"之外,还有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门人才。"务实、高效、规范、创新"已经成为审计队伍的工作作风,"敢于管理、勤于工作、善于审计"已经成为我校审计队伍的重要特点。

    (二)内部审计法规建设

    通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建立了完整的以《北京大学内部审计规定》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目前,适合学校情况与现有审计人员特点的一套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与工作程序已经形成,该标准细化流程、注重程序、目标引导过程,包括5大类20个规范化的文件,并在5年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从19999月时的《审计业务规范与文书格式》到现在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每一项工作都建立了程序标准。

    (三)内部审计业务技术建设

    1"业务入手为主、全方位提炼信息"的审计方法基本形成

    2001年以来,我校明确要求审计人员采用"业务入手"的审计方法,深化审计工作,把审计工作做深做透。财务人员出身的审计人员过去习惯于从"账面入手"开展工作,注意力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样容易使审计工作局限于会计信息,而忽略了其它信息。按照"业务入手"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人员全方位地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在审计业务过程中既要查账务、查账户,又要查业务,既要关注财务信息也要关注业务信息,既要运用查账手段也要运用调研手段,来揭示存在问题,提炼有用信息和综合分析,并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防范问题的办法。这种审计方法,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通过审计,不仅治标,而且治本;不仅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而且发现潜在的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完善整个管理控制机制。

    随着审计方法的改革,审计活动不再局限于财务收支的审计,而是拓展到整个业务活动以及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审计,完善整个管理控制过程,从而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2、基于通用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逐渐使用

    学校审计部门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审计的优势,从手工数据审计向电子数据审计逐步过度,并积极探索不是基于专门的审计软件,而是基于通用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和方法。这种模式和方法发挥了通用性软件稳定性好、适用广泛、技术成熟且成本低廉的优点,促进了审计效率、质量、效果的提高。

    (四)内部审计环境建设

    内部审计环境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是作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经常过问内部审计工作,学校每学期的干部大会上都要专门讲到内部审计工作。

    学校审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内部审计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营造大家理解关心审计工作的局面;在工作中,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制衡作用,又与各个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共同防范学校风险。

    五、探索内部审计与大学发展的关系,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

    2005年开始,北京大学内部审计工作将开始其第三个十年,这十年,也将是北京大学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和关键的十年。这关键的十年,非常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内部审计与大学发展的关系,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内部审计的成果与经验,探索我国大学审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审计)的行业性规律,把现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方向与当前我国教育内部审计实际结合起来,并以此为指导,全面推进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

    "着眼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服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是我们过去几年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下一个十年的一个指针。此时,北京大学的内部审计工作又处在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审计室)

 

 
  Copyright © 2007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 
   京ICP备130301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1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4008
Email:Ceesupport@cee.ust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