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险导向审计》 四、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商业基础审计”,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基于审计风险模型,通过对财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所采用的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增加了风险定量评估的内容,并将风险定量分析视作审计风险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对于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还是一种狭隘的会计观。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和相关的分析、测试的重点,主要地放在财务报表账户余额及发生额本身的风险及会计系统的可靠性上。审计人员依然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认为只要通过对客户财务报表各个项目及相关交易类别、账户的各个认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和测试,并加以实质性测试,就可以为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从审计实施的角度看,审计方法、程序仍然是以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和风险评价为导向,然后对相关认定实施实质性测试。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与风险最终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审计人员不深入考虑财务报表背后的东西,就不能对财务报表项目余额得出一个合理的期望。如果审计人员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 因此,风险基础审计主要还是一种观念上的审计模式,它并没有使审计过程和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重大的财务欺诈案的不断出现,导致了社会对审计职业极度怀疑,社会公众总是要问“审计师在哪里”。虽然审计职业主要的职责范围是监管机构赋予的,但其来源是社会公众。当重大管理舞弊被社会公众所知悉时,审计职业就会遭到重创。审计模式从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基础审计,不仅改变了审计方法,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审计理念。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对风险基础方法进行改进,意识到审计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是不可分割的,威胁企业经营的风险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来源,因而,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审计理论、审计实务以及审计准则都开始要求审计人员更多地理解企业的经营,形成了以企业经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ing),或称商业基础审计(business audit)。这一认识比传统的基于审计风险模型的风险认识更广泛、更深刻。 从传统的风险基础审计发展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职业的监管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8年10月,美国SEC首席会计师林恩・特纳(Lynn Turner)批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重塑审计方法时说,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多地依赖于以分析性程序为主的风险评估,而不是实质性的详细测试。应SEC的要求,公共监管委员会(POB)于1998年组织了“审计效果研究项目组”。该研究组于2000年发布了《审计效果研究组:报告与建议》,得出的结论是:新的审计方法可以提高审计功效。1999年,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准则制定者和学术界专家联合组成了“联合工作组”。该联合工作组于2000年5月发布了《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的发展》的研究报告,认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新方法,促使新的审计方法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审计人员需要更好地达到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原因之二是,审计人员需要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新的审计方法上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在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差别。2000年7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IAASB)在联合工作组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下,联合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了“风险分析联合项目组”,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研究,结论是:新的审计方法可以提高审计的功效。2002年底,为了适应新的审计方法实施的需要,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都修改相应的审计准则并发布征求意见稿,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在2001年发生“银广厦”事件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示:“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审计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在2004年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做了系统的阐述。我国于2004年开始修订已有的审计准则并征求意见。2006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一整套执业准则,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