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侯翠婷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制约和监督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目标和愿景已深入人心。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组建标志着我国审计管理体制迈入新时代。作为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新背景下如何通过审计工作促进高校领导干部全面增强责任意识,廉洁勤政、依法履职,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新时代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一)党对审计工作的绝对领导,客观要求新时代审计监督更加科学有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有力加强了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了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为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做好了顶层设计。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将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审计工作的政治站位将更高,审计工作的开展环境将得到优化,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进一步加强,相应的高校党委对审计工作成效的期望值会更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将更大。

(二)内部审计的前置预防功能将充分发挥。2018年3月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该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为新时代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制度保障。同时该规定的实施将增强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动力,使内部审计“保健医生”的角色发挥得更明显。

(三)审计无盲区,实行审计全覆盖。2015年12月,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重点部门、单位要每年审计,其他审计对象一个周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对问题多、反映大的单位及领导干部要加大审计频次,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审计全覆盖是衡量监督体系权威高效的重要内容,只有全覆盖才能保证监督的威慑力。新时代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实现审计全覆盖中要有新作为,不能片面追求全面覆盖,最终可能变成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应将重点部门单位、问题多反映大的单位与其他审计对象区分开来。立争做到抓重点领域审计,促监督全覆盖。

(四)力促审计信息化,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审计信息化成为必然,审计署曾指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审计信息化主要包括审计管理信息化、审计作业信息化。信息化时代对审计方式、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联网审计成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信息交流、审计证据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审计项目管理等任务实现网络化、远程化。同时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审计应运而生,它是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大数据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将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核查问题的能力,审计质量和效率将得到更深入的推进。

(五)关注主要风险把控点。在当前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学校治理层还是广大教职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和时效的关注度呈逐年上升态势。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与被监督力量的严重不平衡制约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事物的主要矛盾显得尤为重要。从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特点入手,关注领导干部履职中重点领域和关键风险点,着眼于权力运行、责任落实、资金绩效,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从而促进领导干部对权力、责任、利益的科学运用,更好推动本单位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弊端

(一)屡审屡犯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以K高校为例,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经常发现以下问题:重要经济事项制度不健全、制度更新不及时、“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过程记录不规范、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不清理、固定资产帐实不符、收费项目缺少报备手续、合同日常管理不规范、支出报销支撑材料不齐全等问题,“年年审,年年犯”“届届提,届届有”,这些像牛皮癣一样顽固的问题,使部分领导干部对审计结论产生“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无足轻重”的印象,极大地削弱了审计效果、浪费了审计资源,更直接损害了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审计人员工作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审计资料提交难,影响审计时效。审计资料的完整提交时间跨度长,每个项目审计资料收集都会远超过规定的时限。当前大部分审计所需资料仍采用传统方式,由各个部门分别提供纸质资料,包括领导干部述职报告、任期目标任务书、任期总结、年度计划总结、年度预算及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情况、制度建设情况、合同管理情况、收费管理情况、固定资产等,收集整理费时费力。同时因为领导干部任期较长,期间人员变更致事项不清楚、资料难以查找等原因导致审计资料提交不全、缺失更是司空见惯。

(三)审计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当前大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都是离任审计,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任免、奖惩挂钩的甚少,经济责任审计更像是领导干部任期结束后履行的一种工作程序,审计结果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作用十分有限。以K高校为例,审计报告完成后,主要报送审计工作主管校领导、组织部门、纪委监察,抄送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审计结果公开的范围仅限于此,审计工作透明度不够。同时伴随离任审计事项,各二级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变动幅度也较大,被审计领导干部已在新的岗位任职或退居二线,对审计结果持无所谓态度,新上任的领导干部认为报告中的问题都是前任的,和自己关系不大,在此情况下如果审计部门不主动作为,审计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形成的审计报告将被束之高阁,审计成果将付之东流,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被弱化。

(四)尚未运用审计软件将审计人员从机械性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当前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软件尚未普遍运用,作为审计基础信息的财务数据统计工作仍然依靠人工去整理完成,审计人员常常耗费大量的精力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勾稽关系一旦出错,审计人员出于职业习惯仔细查找、核对,无形中耗费掉很多时间;同时审计底稿的编制、审计报告的形成,审计数据的统计,其中有很多共享信息,但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多次编写统计,如果将审计管理软件和作业软件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领导干部履职中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检查分析。

(五)审计依据的制度存在过时、缺乏可操作性、未建立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等弊端。制度是审计人员工作的尺子,机制是制度执行的保障。审计工作中经常面临审计依据的缺失、过时或不符实际等情况。以K高校为例,学校制定的合同管理办法中除对物资采购合同有详细规定外,其余合同规定都由学校签章,但在除采购合同外的其它合同实际执行中合同签章都是各二级单位签署,学校财务列支时也给予默认,但审计人员依据合同管理办法审核合同执行情况的结果是违规的,审计沟通中二级单位反应如果此类合同不加以分区分全部由校方审核和签署学校公章不现实,因为花费时间领导层层审批盖章的手续会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另外对于长期借款不清理、收费项目未备案的,学校相关制度只是进行原则性规定,缺少有效的机制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

三、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一)实现审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社会环境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核算日趋规范,以财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正在向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尽快运用审计软件将审计人员从机械的财务数据统计中解脱出来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推动本单位事业发展情况、任期目标完成情况、“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等为着力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聚焦到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决策程序等方面,关注主要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风险点,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促进领导干部在健全内控机制、强化风险控制、完善制度建设、改善优化管理方面积极作为。

(二)专项治理和经济风险“疫苗工程”并重,逐步消除“屡审屡犯”顽疾。对“屡审屡犯”的审计问题,由审计部门牵头与各部门联动实现有计划有步骤的专项治理,对于尚未开展专项治理的实行经济风险“审计疫苗”工程。疫苗工程是指对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其他单位的后续经济活动中仍然频繁发生的情况,全面梳理各类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提炼、分析形成的典型案例,作为预防经济管理风险的“疫苗”定期分批提供给二级单位,并从“问题症状描述、原因分析、措施建议”三部分进行描述。专项治理是对屡审屡犯问题的开具的猛药,经济风险“疫苗工程”是对屡审屡犯问题开具的一剂良药,使审计工作真正成为业务工作的“经济保健医生”。

(三)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审计处从归口部门集中获取资料,减轻审计单位报送资料压力,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据已实现电子化,对于被审计部门平时已上交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纪委等归口部门的部分资料:如年度计划、年度工作总结、任期目标责任书、任期总结、人员情况及变动、部门年度预算、收费备案事项、资产盘点数据、廉政建设业务流程图、群众年度满意度调查等,审计处部门可以分期分批从归口部门考取电子档,或在网络上给予共享接口实现业务数据共享,这样审计部门既能及时全面掌握情况,实现无纸化办公,更能为被审计单位减轻重复整理资料的负担,最终达到高效协同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多措并举,推进审计结果发挥更大作用。审计结果运用与否关系到审计部门存在的价值。所以推动审计结果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审计部门。首先要保证审计质量要经得起检验、经得起公开。其次积极推进学校建立起运用审计结果的机制体制,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所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将其作为采取有关措施、完善有关制度规定的参考依据。对审计要求整改事项实行台帐管理,建立登记和销号制度。同时加大审计工作宣传力度,争取领导干部对审计工作从了解、理解到支持、需求的转变。联合组织部、纪委监察部门对新上任干部进行培训、引导干部对审计工作实质的理解、结合以往审计中领导干部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性指导,促使领导干部合法合规高效履职。同时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知识、审计程序印制成册赠送给各位领导干部以普及经济责任常识,最后,审计报告完成后,由审计处长带队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清单及时送交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并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沟通,对领导干部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主体及时限要求,最后对审计的工作理念、关注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的阐释,同时悉心听取二级部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与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审计结果运用达到最大化。

(五)以内部审计成果得到外务审计利用为契机,促进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充分利用“对内部环境熟悉,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在工作中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做到让经济责任小组成员单位充分认可审计结果,让被审计对象充分信服审计结论。在审计质量被认可的前提下,建立机制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小组各单位各负其职,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积极配合审计整改。各部门资源共享,贡献各自的优势,把来自每个单位不同角度的智慧的“视角”,凝聚成集体智慧的“广角”,争取在外部审计时,很多问题已经被有效整改。

 
  Copyright © 2007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 
   京ICP备130301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1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4008
Email:Ceesupport@cee.ust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