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新视点
 

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新视点

邱高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着力推进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高校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校治理面临的重要任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履行着对高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的评价监督职能。新形势下,本文认为,应当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思路,树立高校内部审计新思维,探索高校内部审计新构想。

一、探索高校内部审计新定位

1.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的演进。内部审计定位于“管理+效益”,是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2005年6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的。这是在当时加快建设我国小康社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对内部审计定位所作出的论断。理所当然,属于内部审计范畴的高校内部审计,一直以来,自然地将“管理+效益”作为其自身定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环境变迁巨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经济管理活动及其风险日趋复杂等情况,加之高校内部审计自身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巨大变化。高校环境今非昔比。那么,对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的认识亦绝非固化不变。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都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位,并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本文认为,在我国教育环境大变迁和高校治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已然由“管理+效益”演进为“治理+效益”,即:高校应当以“改进高校治理”为审计导向和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审计目标。

2.高校内部审计新定位的内涵。高校内部审计新定位“治理+效益”的内涵,可以从审计模式、审计目标、审计对象进行界定与分析。在审计模式上以“改进高校治理”为导向,即: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对高校治理结构、治理环境及治理总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估基础上,确定审计风险和审计重点。在审计目标上,是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审计目标,即:高校内部审计重在改进高校治理,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协调与共同提升,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在审计对象上具有高层次性和宏观性。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要涵盖以高校治理层即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在内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这体现其审计对象的高层次性;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业务领域更为宏观而广阔,包括高校要开创的新业务领域,如开展战略审计、治理责任审计、治理绩效审计等。

二、树立高校内部审计新理念

1.树立治理导向审计理念。在特定的审计环境条件下,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导向,审计导向指引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体现于具体审计行为活动中,概括起来包括:制定审计策略的出发点、实施审前调查的切人点、收集审计证据的着重点、提出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出具审计报告的立足点。在高校治理中,本文认为,树立治理导向审计理念,要以治理评价为核心,制定审计策略、实施审前调查、搜集审计证据、并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因此,在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定位“治理+效益”下,树立治理导向审计理念,体现高校内部审计一种战略新思维和工作新方法。在理论上,是对高校内部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在实践中,必将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2.树立“治未病”审计理念。“治未病”始见之于《黄帝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理念,对于审计来说,就是将审计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在高校内部审计“治理+效益”新定位下,树立“治未病”审计理念,着重要强化三种风险治理意识:一是强化事前风险评估意识、提前预防风险,审计在于“未雨绸缪、未病先防”;二是强化事中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化解风险,审计在于“防微杜渐、欲病防显”;三是强化事后风险反思意识,审计在于“铲除病灶、既病防变”,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每一个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成因,用治本的思维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探求源头堵漏之举,进而促进高校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拓展高校内部审计新功能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功能上,除了经济监督、经济鉴证与经济评价三大功能外,本文逻辑性地认为,还具有审计诊断功能和审计治理功能。

1.审计诊断功能。“审计免疫系统论”阐述并揭示高校内部审计功能,除了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与经济鉴证三大功能外,还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那么,在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要能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必当知晓高校经济活动所存在的有关问题,即通过诊断式审计,体检诊断出“病灶”,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审计意见与改进建议。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具有诊断功能。

2.审计治理功能。审计不是单为被审计单位进行体检诊断、查找问题而实施审计。在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由“管理+效益”演进为“治理+效益”,即应当以“改进高校治理”为审计导向和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审计目标。因此,理所当然地,高校内部审计应具有治理功能。通常而言,高校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具体表现在:通过对高校治理程序的评价以改进高校治理;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以促进内控制度的健全性与执行有效性;通过对高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价以提高防范与规避风险能力。

四、改进高校内部审计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迅猛,审计技术正不断改进与完善。在高校治理中,高校内部审计要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开展以“改进高校治理”为导向和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推进审计技术创新。

1.开创数据式审计。数据式审计是一种崭新的审计取证方式,是审计为适应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需要在审计技术方法上的重大改进与创新。数据式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账套式审计,它不是直接审计账目或信息化下的电子账套,而是以电子数据为审计对象,没有要其转换成规定的电子账套;在审计范围和内容上,数据式审计能够将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资料中与审计业务相关联数据资料,全面系统地收集纳入分析范围和迅速地进行数据化处理;在审计方法上,审计人员主要通过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各种各样的原生态数据处理转化为审计有用的信息。因此,高校开创数据式审计模式,既是高校内部审计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必然之举,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在技术方法领域的重大革新。

2.运用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为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运用好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显得十分重要而必要。“金审工程”是国家审计署开创的一场改进审计方法的技术革命。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借鉴“金审工程”有益做法,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快推进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其实现的主要路径,一是实施“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简称AO系统),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就地信息化,利用“AO系统”平台及时而系统地收集”整理电子数据,实现“核账、看账、分析账”等审计作业流程,提高项目审计效率。二是实施“联网审计实施系统”(简称OLA系统),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远程信息化,运用“OLA系统”平台及时完成所需信息的远程采集”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并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实现远程审计目标。三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实施审前调查。在项目审计实施之前,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进行审计项目全面系统分析,能够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重点范围、重点环节和重点内容,进而促进审计工效和项目质量提高。

五、开创高校内部审计新领域

在高校治理中,为切实发挥高校内部审计治理功能与作用,要围绕“改进高校治理”和“提高办学效益”,拓展高校内部审计新领域。

1.开展高校战略管理审计。高校战略管理审计,就是以战略决策与战略执行为审计对象,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综合的、专业的审计方法,揭示战略管理中的所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审计意见与建议,促进高校战略决策科学性和提高战略执行效果。在审计实施中,战略管理审计可以结合财务审计,利用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的优势,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合理保证各项战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开展治理责任审计。治理责任审计,就是以治理者履行受托治理责任情况为审计对象,通过审计以评价治理者相关受托责任。因此,审计需要采用既定标准衡量治理者履责活动(事项)的效率性、经济性及效果性,进而找出问题、挖掘治理潜力、提高治理效益。治理责任审计,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责任”内涵与外延不同,经济责任体现为一种管理责任,而治理责任包含但不限于管理责任。因此,治理责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与拓展。

3.开展治理绩效审计。治理绩效审计,就是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治理的成效业绩情况,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和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审计改进意见与建议,促进高校改进治理水平和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审计需要结合管理审计与风险控制审计,以发现治理中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分析其对高校治理的影响,提出治理整改意见,并以改善高校治理效果,促进高校治理目标实现。

 
  Copyright © 2007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 
   京ICP备130301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1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4008
Email:Ceesupport@cee.ust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