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属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基于省属高校内部审计的调查与分析
 

山西省省属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基于省属高校内部审计的调查与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审计处课题组

 

一、引言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自1985年起步以来,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学校财务管理“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比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来说,发展步伐有点缓慢,无论是审计的职能定位、审计方式与模式的选择,还是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已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本文以山西省省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为基础,主要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掌握省属高校内部审计的客观实际,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制度安排,以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内部审计理论。

二、山西省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的总体情况

(一)调查的组织设计

为摸清山西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我们将全省的公立本科院校23所全部作为调查对象,另外还选取了2所成人本科和7所属教育厅预算管理的高职院校,共计32所高校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总数,主要采取向样本学校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并辅之以网页浏览和电话沟通的方式,尽量使调查内容真实、完整、充分。

(二)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调查问卷中主要指标的调查结果通过以下表2.1反映出来:

表2.1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结果统计表

31--01.jpg

调查显示,我省本科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在25所本科学校中,最早的成立于1985年,与教育部审计室同期成立,最晚的近期才成立,从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在校与校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从机构设置来看,有23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省公立本科院校中,对审计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的,实践也表明,我省高校内部审计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推动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高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以上调查显示,25所本科院校中,目前仍有2所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而且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均没有设置独立机构,且在调查的7所高职院校中,仅有2所设有专职审计岗位,其中1所与财务处合署办公,1所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其余5所院校既没有机构,也没有专职审计岗位,从而也就不会有审计业务的开展。在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的23所本科院校中,有6所学校的审计机构不是由校长(院长)主管,而是副校长或纪委书记分管。这些都表明,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与纪检、监察或者财务部门职责混淆不清,损害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影响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不够充分

此处的资源配置主要从人员数量、质量和经费及其他物质条件方面来考量。

人员数量方面,从表3.1中显示,25所本科院校的审计人员总数为100人,均值为4人。其中,5人以上和3-4人的占比均为36% , 2人的占20% ,1人的占4%。数据表明,目前多数学校都面临着审计工作逐年加重而人员数量却严重不足的困难。人员的缺乏将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质量的提升。

人员质量方面,从审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上毕业的占总人数的88%,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占78%,另外有个别审计人员拥有CIA ,CPA等资格,反映出高校审计人员整体学历及专业知识素质比较高,但学校之间分布不平衡。从专业背景和来源结构看,54%的审计人员仍为传统的财务、审计类专业,工程及管理类专业仅为26% , 33%的人员是从财务岗位调人,还有47%是从人事、国资和党务等部门轮岗转行而来,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不宽、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现代内部审计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审计人员占比最高,其次为40-50岁,40岁以下的仅为23%,说明多数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年龄大也存在工作思维和模式固化的局限性,由于惰性的存在,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将会影响审计业务的拓展和职能的转型。

经费和物质保障方面,从表2.1中可以看出,仍有3所本科院校和5所高职院校认为保障条件不能满足工作所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审计工作的开展。

31--02.jpg

31--03.jpg

(三)审计模式、方法落后,工作范围有待拓展

从表2.1和3.2统计结果显示,目前还没有学校引人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多数学校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即使有50%左右的高校选择多种模式交叉使用,也仅仅是在极个别领域和项目上。近年来,高校的风险管理意识有所增强,内部审计开始尝试事前事中审计,但囿于风险管理知识和审计手段的缺乏,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深度不够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不利于审计作用的发挥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预)决算审计和科研经费审计四个方面,这与上级部门的要求是分不开的。相比传统审计业务,选择新型审计业务,如管理绩效和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校仅在5%以内,主要是由于管理绩效审计涉及高校内部大量的管理信息和内部机构、内部人员的责任,审计风险较大且审计依据较难把握,审计证据不易取得,审计评价需要的大量管理知识又是以会计专业为主的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完全胜任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式密切相关,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实现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有效手段,25所高校中仅有2所高校安装运行多套审计软件。这与目前80%的本科院校还没有采取事前、事中审计方式的调查结果是有必然联系的。

(四)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整改落实困难

调查显示,27所高校中,只有10所学校认为审计结果能够得到认可,整改落实比较顺利,而其余17所学校则认为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整改落实力度不够,导致审计发现问题屡审屡犯,审计成效大打折扣。在结果公开方面,有10所学校没有公开任何审计结果信息,17所实现了对审计结果的部分公开,公开的方式主要有内部会议小范围公开和部门网站公开,而从已建立内部审计网站的高校公开的信息来看,所谓部分公开的结果信息,也绝大部分是关于基建工程审计方面的内容,无非是工程项目名称、送审时间,送审金额,审结时间等信息,很多连审减额等关键结果信息都没有,公开的信息量相当有限,可见,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审计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

四、省属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对教育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调查分析和课题组成员多年在高校从事财务、审计工作经历,提出下列促进山西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随着地方高校由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到提高办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先天优势,防范与控制各种可能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风险以改善学校组织治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以提升学校竞争能力成为山西省地方高校领导班子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因此,高校领导层要切实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转变思路,创新理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尤其对众多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是要按照审计署11号令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明确领导体制与人员配备,积极推动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

二要加大审计宣传力度。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审计影响,在学校上下进一步形成领导重视审计、单位支持审计、师生关注审计的良好氛围。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能力观,用营销的理念来做好审计宣传:采取建立内部审计网页的形式,宣讲审计政策,推进信息公开;利用审计进场说明会和审计退场总结会的机会,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与认同;通过编制并定期发布内部审计简报的方式,反映审计工作动态,总结宣传审计成果。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

一要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独立的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职责的首要条件,因此,对于目前还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校,要按照审计独立性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与审计业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经费,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供组织保障。

二要完善内部审计领导机制。从调查了解来看,现实中制约高校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的主要因素依然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组织地位的提升,为此,高校应实行行政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学校各项资金、资产和业务活动都需要审计,只有行政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审计工作,通过建立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资产、审计等部门组成的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审计工作联动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才能切实提升审计工作成效和价值。

(三)推进内部审计创新,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

1.创新内部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反映对审计本质的认识,理念不同,行动就会不同。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和促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在审计理念上,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不断创新,一是树立现代审计免疫系统理念,要具有宏观意识,站在全局的高度时刻关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要善于从制度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分析经济和管理运行的高风险领略,提出加强控制、防范风险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注重建设性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二是树立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强化监督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功能的发挥,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才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之路。从教育内部审计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查处揭示问题与风险,促进学校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治理效能,服务教育事业发展。

2.创新内部审计实务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30余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内部审计实务的创新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与提高的不竭动力,为此,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与实践:

一是审计模式上,应从传统的问题导向型逐步向风险防范型转变,面对高校内审人员普遍较少而审计需求不断增加的局面,尤其需要集中精力关注组织的重大风险,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那些有助于组织目标和愿景实现的事项上,重点加以审计,实现以点带面,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作用。

二是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原来的财务审计为主型向以管理和风险为主型转变,内部审计利用自身熟悉学校经济活动与业务流程的独特地位与优势,通过对业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及早发现和预警、应对潜在的风险,为高校提供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决策依据。

三是审计方式与手段上,加强事前审计、重视事中审计、规范事后审计,实行“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并重”;在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的背景下,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应积极借鉴国家审计在“金审工程”建设方面的经验成果,加快推进以大数据运用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有关数据软件,熟练掌握数据式审计技术,逐步推行数字化审计方式。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1.完善内审人员招录机制,吸引高水平专业人才

响应国家关于“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要求,高校应解放思想,探索对内部审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实行分类招录的机制,通过招聘,在社会上吸纳一些有经验、专业能力强,并对高校内审工作有浓厚兴趣的人员加人。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可实行聘任制,如造价、审计软件开发等,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符合内审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

2.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采取审前培训、专题培训、项目进点说明与撤点总结会以及参加省审计厅“以审代训”项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日常培训;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审计人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合理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鼓励审计人员参加CPA , CIA以及注册造价工程师等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以提升专业技能。

3.整合内外部人才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由于编制等因素,学校不可能完全按照审计的需要配备各类专业人才,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整合学校内外部人才资源来解决审计人员力量不足和专业限制等问题。一是学校内部人才资源整合:建立校内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人才库”,需要时以兼职的形式参与审计工作;二是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内审工作:通过聘请外部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临时参与内部审计项目,或者直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外包审计业务。

(五)狠抓整改落实,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1.注重建章立制,狠抓整改落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审计整改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建立与纪委监察、组织人事、资产等部门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责任。对整改落实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后续审计,真正实现“审计实施一结果运用一落实整改一管理提升”的良性循环。

2.推进结果公开,综合运用审计成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高校应按照校务公开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审计结果通报制度。按照有利于问题整改和解决的原则,将凡符合公开条件的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采取印发审计简报、校内网站公告等方式,在校内进行通报。并综合运用审计成果,将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被审计单位的考核、任免、奖惩、资金安排、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依据。

五、结语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部治理的基石,省属各高校要科学分析内部审计在服务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精神和审计署II号令以及楼阳生省长把加强内部审计做为依法治省的重要举措等政策精神,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内部审计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07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 
   京ICP备130301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1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4008
Email:Ceesupport@cee.ustb.edu.cn